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动态 新闻报道

“首届国际公共管理前沿动态工作坊”在我中心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9-06-27 浏览人数:


2019年6月27日,“首届国际公共管理前沿动态工作坊”在求是楼32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应急管理、政府合同外包、社会影响投资和公共服务动机六个专题展开讨论。工作坊吸引了院内外共50余名师生参与。

开幕式

我院党委副书记孙柏瑛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代表学院对莅临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参会的同学们表示了热烈欢迎。



我院院长杨开峰教授致辞,他表示希望本次工作坊能够给国内外公共管理学者提供一个旨在增进沟通交流、了解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动态的学术平台,也期待与会专家能够通过本次研讨实现充分对话,增进未来合作。




专题研讨1

财政预算

第一场专题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开峰主持。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郭海副教授以“财政预算透明的理论和实践”为题发言。郭海副教授在介绍并提炼财政透明的定义和核心要素基础上,对委托代理、新制度主义、合法性和财政错觉等财政预算透明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财政透明的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因素进行探讨,详细介绍了其参与的对美国州政府预算的真实性和廉政性开展的调查研究,重点强调采用大学研究团队填写州政府的预算情况调查问卷以提高问卷质量的方法,并介绍了测量财政透明的四个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州政府的预算透明情况总体良好,但仅有三个州呈最优态势。最后,郭海副教授从财政报告的可读性、财政信息的可获取性、IT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财政透明度影响、以及财政透明与腐败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围绕“财政透明度与中国特色预算管理制度的效率”从实践角度对当下中国预算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结果与原因以及思考与举措三方面内容进行分享。刘小兵教授认为中国预算管理的管理手段、程序和机构设置都在逐步完善,但预算管理制度在政府行为规范性、信息公开广度与深度和有效监督的手段与机构方面存在问题,究其根本是由于权力未能受到有效制约,而财政信息公开是防止腐败和约束权力的“制度笼子”。




我院许光建教授对以上发言进行总结和细致的评论。



专题研讨2

绩效管理

第二场专题研讨由我院教授许光建主持。

美国休斯顿大学政治学系朱凌副教授以“绩效差距和管理决策:前沿理论与定量研究评论”为题,介绍了绩效差距理论,并对绩效差距和管理决策的最新研究进行评述。朱凌副教授首先介绍了绩效差距理论,指出通过与历史绩效和同行绩效比较,绩效会呈现负向和正向绩效差距。她发现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绩效差距会对市民满意度、组织目标设定、绩效信息使用、组织创新尝试和预算行为等方面产生显著影响,且介绍了这些实证研究主要采用的数据和方法,总结了绩效差距与组织决策或行为研究中的四个主要发现:负性偏向、规避风险、热手效应和非线性关系,提出未来研究可以向界定同行比较、因果机制研究、风险承担行为和创新以及采用混合方法等方向拓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志忍教授从中国现实出发,围绕“中国政府绩效信息的利用”,分析了中国绩效信息利用的制度与环境特征、绩效信息利用的方式与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实思考。周志忍教授认为中国绩效信息利用存在制度化缺失和多样化地方实践的矛盾,“一把手工程”和外部环境变化冲突导致地方实践呈多变特征,且多元权威主体又使绩效信息利用难以形成统一模式。总体来说,绩效信息的利用呈现正向激励相对弱势而负向激励事与愿违的情形。最后,周志忍教授提出未来绩效信息利用可以在明确绩效目标定位、提高评估科学性、强化绩效归因研究和加强正面激励等方面做出努力。



我院杨开峰教授对以上两位学者的发言做了精彩点评,并就绩效管理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专题研讨3

应急管理

我院副教授马亮主持第三场专题研讨。



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胡倩以“应急管理组织网路研究新进展”为题进行了发言。首先,胡倩副教授对应急管理组织网路的概念特征进行了界定,随后,胡倩副教授基于文献回顾,对应急管理组织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和绩效评估这两个问题的最新研究特点进行了阐述。研究发现,应急管理组织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中的新特点包括对组织间的同质性和属性、内生性网络特点的考察,以及对推断性网络分析方法的运用。同时,应急管理组织网络绩效评估的新特点包括使用网络结构作为评估指标,采用更具体、细化、以及动态的的衡量指标来评估等。最后,胡倩副教授也指出了应急管理组织网络研究发展在理论基础和评估体系系统化上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我院助理教授刘一弘就“危机、叙事与政策变迁”发表了演讲。首先,刘一弘助理教授在文献回顾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用于分析理解危机事件发生与政策变迁程度间的关系的理论基础,危机建构理论的内容特征。该理论认为,危机事件发生以后,利益关联方会有目的地建构危机框架策略以达到自己倾向的政策目标,进而对政策变迁程度产生影响。在本文中,刘一弘助理教授尝试将危机建构理论运用于中国情境,采用比较案例研究法对非典事件、汶川地震和甲流事件中的应急响应水平、危机建构和政策变迁水平进行了着重比较,发现只有非典事件引发了重大政治变革。研究也表明,中国政策精英的确有动力运用框架策略来管理和利用危机,并有能力通过危机框架策略推动政策变迁。




我院王宏伟教授结合国内外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趋势,对以上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精彩点评。


专题研讨4

政府合同外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蔡长昆主持第四场专题研讨。



美国罗格斯大学公共事务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陆家欢就“政府合同外包的管理:一个近期文献综述”展开了演讲。首先,陆家欢副教授对美国政府合同外包的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作出了简要地回顾说明,指出外包已经成为了美国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维持组织运作的重要工具,使政府职能定位、问责机制产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为外包管理带来了一个关键难题,即公共管理人员需要采用间接控制的方式确保项目的高质量结果。面对合同外包管理的复杂性问题,陆家欢副教授提出了一个根据市场竞争性和任务复杂性划分的分析框架,认为随着外包复杂性的增加,买方的风险(监管力度)也将随之增加。最后,陆家欢围绕着“买什么、和谁买、买到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深入浅出的总结了政府合同外包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进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针对“中国的政府采购与合同管理”进行了探讨。首先,于安教授对中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肯定了外包在提高公共服务效果上所取得的成绩。与此同时,于安教授也指出外包的可持续性离不开有效的合同管理,但目前中国在合同管理方式方法上仍存在许多争议,建议在立法层面予以明晰。



我院李文钊教授精辟总结了上述学者的发言,并结合两篇文章对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的相互转化问题、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作出了进一步探讨。


专题研讨5

社会影响投资

第五场专题研讨由我院副教授张楠迪扬主持。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马克斯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陈斌副教授,就与其合作者、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蕾副教授共同创作的“利用私募资本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将社会问题转化为投资机会:社会影响债券作为独特的三部门混合伙伴关系”一文发表演讲。作者首先对“社会影响力债券”的概念作了介绍,并认为这是一个包含多种逻辑的混合体。陈斌副教授分别介绍了来自美国纽约市和中国沂南县的两个案例,并从没有完成风险转移、循证基础研究不足两个方面总结了两个案例在实践中失败的原因。演讲最后,作者展望了社会影响力债券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关珊珊就“社会企业的行业现状与发展”发表演讲。关珊珊首先给出社会企业的概念,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企业、为什么需要社会企业的问题。接下来,研究者从社会使命的优先性、社会问题解决模式的创新性、组织的非营利性等三个方面总结了社会企业的共识特征。最后,作者通过社会企业调研数据,回答了中国现阶段社会企业的数量、发展阶段、规模、特征、社会目标的稳健性、社会企业的支持体系等问题。



我院康晓光教授对以上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对社会影响力债券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专题研讨6

公共服务动机

第六场专题研讨由我院副教授胡威主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陈重安副教授对“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发展与前沿研究”进行了探讨。陈重安副教授以“为什么会有公共服务动机”、“为什么公共服务动机这么火”两个问题开场,指出1990-2000年、2000-2010年分别是公共服务动机发展的前期跟中期阶段,并由大致的研究流派出发,从测量上的新尝试、研究方法的精进、国际化的研究、走向更广的动机研究等方面,总结了PSM近10年来的研究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帮成教授围绕“公共服务动机的中国场景”进行了分享。刘帮成教授通过对67篇中文文献、27篇英文文献的系统文献综述分析,发现虽然不少研究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以及历史实践早于西方社会呼吁、激发和践行的公共服务动机,但大部分中国场景下公共服务动机的相关研究概念以及分析框架基本上囿于西方的理论。



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工商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宁教授做了精彩点评,两位学者也与与会者围绕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互动。


总结

六场专题研讨会结束后,我院院长杨开峰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



通过聚集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传统的研究者,工作坊促进了与会专家在重要研究领域上的观点碰撞和共识形成,为国际公共管理学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对话交流平台。



供稿:储梦然、王璐璐、郑连虎

编辑:曾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