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30 浏览人数:
当前,开放科学已成为全球科学发展趋势,马亮教授对开放科学这一新兴领域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介绍。2020年4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一项我国科研人员关于开放科学的态度和需求调查,以便为科学基金制定合理可行的开放获取和数据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基于该研究背景,马亮教授与其合作者山东大学国际创新转化学院张立伟副研究员以《中国工业经济》为研究对象,使用合成控制法探究开放科学如何对学术期刊产生影响。
研究方法
随着科学2.0(又称研究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成为一个研究平台,在创造一个全新的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同时,推动研究应用和知识扩散,并产生学术共同体和产业界的联动和杠杆效应,这也促进了开放科学运动的发展。
开放科学产生于近年来公众对科学界的信任危机与科学界内部的研究复制危机,其范式分为四种,分别为: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开放数据(Open Data)、开放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与预登记(Pre-registration)。不同学科开放科学的发展程度不同,其中心理学、经济学与政治学开放程度较高,社会学开放程度次之,管理学开放程度较低,而公共管理领域关于开放科学的探讨较少。
马亮教授着重介绍了政治科学期刊的开放数据运动。King最早在1995年对数据公开与复制(Replication)进行研究。随着开放科学运动所趋,从2016年1月开始,政治科学期刊主编发布联合声明,要求所有投稿论文实现数据开放和透明,这几乎囊括所有主流期刊。而由于涉及到学术伦理问题,这项运动遭到了质性研究学者的联合抵制。但是,这仍旧没有影响开放科学的发展趋势,因为主流政治科学期刊均开始作此要求。
国内外学界在开放科学方面均做出了努力与尝试。比如哈佛大学建立的Dataverse数据开放平台,我国期刊《社会》从2014年开始公布论文数据源代码。2016年底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在开放科学方面也做出努力,编辑部决定自2016年第11期开始,在官方网站公开所刊发论文的原始数据和程序、处理数据、案例研究材料、因正文篇幅所限而未刊发的附件等。
开放科学如何对学术期刊产生影响?学术期刊的开放获取可能会对期刊的曝光率和出版费用产生影响,而开放同行评议则对编辑和审稿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开放科学还可能对期刊的访问量、下载量、学术声誉和口碑产生影响。
马亮教授总结出开放数据对学术期刊的三种影响机制。首先,同行利用开放数据进行核验和重估,这可能对期刊的可信度与学术声誉产生影响。其次,学者可通过开放数据进行自学、教学和培训,这会加增加因为研究方法而下载和引用的次数,长期来看也会培养忠实的读者和未来的投稿人。最后,开放科学会强化期刊的优胜劣汰效应,使数据造假的论文退而远之。
研究设计与结论
该研究选取《中国工业经济》为样本期刊,控制组为全部中国经济学期刊。样本期为2002年至2019年,处理期为2017年至2019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与CSSCI数据库,主要使用CSSCI数据库。因变量选取年均篇均总被引次数、即年指标与次年指标。预测变量选取滞后期因变量(多阶段)、期刊年龄、发文数量、引文数量、作者数量与论文篇幅等。
经过测算后,研究发现《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经济研究》、《财贸研究》、《会计研究》、《国际经济评论》与《农业经济问题》等多本期刊可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的比较对象。若分别以总被引次数、即年指标与次年指标为测算指标,《世界经济》(权重:0.504)、《经济科学》(权重:0.388)与《世界经济》(权重:0.395)是最类似的期刊。
将实验组与合成控制组进行对比后发现,在2017年前后,《中国工业经济》的总被引次数、即年指标和次年指标均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即年指标和次年指标提升幅度明显大于控制组。
最后,马亮教授认为公共管理期刊的开放运动仍旧在路上,并就《公共行政评论》(PAR)推动的透明与开放指南提出了四点未来展望,分别为重视原始数据收集,引用数据来源;鼓励贡献数据与研究资料;贡献附录文件;鼓励预登记研究。
在马亮教授的讲座后,师生在线提问。问题主要关于各期刊科学开放的意愿以及合成控制法的技术细节。马亮对提问分别作答,并强调科学开放运动对学术研究是一项摧枯拉朽的改革运动。